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0:21 点击次数:140
17世纪末,英国萨弗里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蒸汽提水机。18世纪末,经过百年发展,瓦特改良了蒸汽机,发明出工业级蒸汽机,由此开启英国工业革命。
问题在于:从萨弗里到瓦特,尚且需要百年探索,而任何伟大的发明往往都需要漫长的积累,那么萨弗里之前的蒸汽机相关技术从何而来?
按照西方历史描述,蒸汽机是西方技术积累的结果,完全独立的原创发明。然而,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、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潘吉星,英国学者李约瑟考证却发现,蒸汽机的两大核心技术源头,其实源自中国汉唐,即汉代发明一个、唐代发明一个。
图片
所谓“蒸汽机”,就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,将其技术原理分解还原,潘吉星、李约瑟发现源于汉代水排与唐代风箱,即蒸汽机=水排+风箱。
首先,汉代水排技术
在冶金过程中,想要提高炉温,其中一点是鼓风。
现代考古发现,夏代时的夏家店文化,最初使用人力用嘴吹管鼓风,后来换成不直接用嘴吹管,具体什么方式如今还有待考证,但总体还是“人力”。东汉之前,采用畜力鼓风。但无论人力、还是畜力,鼓风能力受限于人畜本身,而到东汉之后,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装置——水排。
因为,当时一座炉子需要多个橐——鼓风皮囊,它们放在一起,排成一排,形成并联或串联,就叫“排囊”或“排橐”,使用水力推动的就被称为“水排”。由此不难看到,汉代冶铁规模之大,远非世界其他地方可比。
图片
水排基本原理,就是通过曲柄连杆机构、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。元朝王祯《农书》对此记载:“其制,当选湍流之侧,架木立铀,作二卧轮;用水激下轮。则上轮所用弦通缴轮前旋鼓,棹枝一侧随转。其棹枝所贯行桄而推挽卧铀左右攀耳,以及排前直木,则排随来去, 揙冶甚速,过于人力。”关于王祯的描述,具体可以对照上图。
蒸汽机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为圆周运动,其实就是反向运用中国水排原理,上图显示的非常清楚,王祯《农书》中也有详细说明。因此,在这一点上,蒸汽机与水排原理相同,区别在于一正一反。当然,形式上有所变化,但显然不能因为换了“马甲”,就否认两者原理相同。
图片
其次,双动活塞风箱
冶金鼓风的问题上,水排优点明显,但缺点也很明显,因为它需要湍流,更适用于大型冶炼鼓风要求,使用场景上限制较多。于是,唐代时中国人又有一项革命性的鼓风发明,就是“双动式活塞风箱”——一个极其简单而又聪明的发明。
不过,最早记载“双动式活塞风箱”的是南宋文献印刷的《演禽斗数三世相书》,相传该书是唐初袁天罡所撰着的,宋代初次刊行,因此不管如何最迟宋朝已有这种风箱,且肯定是中国原创技术。
图片
所谓“双动式活塞风箱”,就是活塞式风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,每行程中一端排气鼓风,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,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,提高鼓风效率,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。
总之,一推一拉,两个进气口一开一关,都可以排气鼓风,因此被16、17世纪欧洲人称为“永动风箱”。
图片
中国风箱用活塞实现连续排气鼓风,就是排气的同时鼓风,鼓风的同时排气。蒸汽机将蒸汽往气缸里推,然后推动活塞连续运动,即连续前进后退或拉伸,其中需要的原理与“双动式活塞风箱”一样。当然,还是那句话,虽然形式上有很大变化,但不能因为穿了“马甲”,就否认两者的联系。
在王祯《农书》中,也有风箱的详细记载,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有。传教士来华后,中国这种风箱传到欧洲,1757年英国建筑师钱伯斯在出版的书籍中还专门介绍了“双动式活塞风箱”。其中,潘吉星考证指出,16世纪后中国风箱传到欧洲。
图片
因此,蒸汽机的核心原理源自中国,就是蒸汽机=水排+风箱,这是一个正确的论断。也就是说,虽然西方发明或改良蒸汽机是事实,但这是站在中国技术基础上的发明。
最后,耐人寻味的是,既然西方蒸汽机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,那么为何长期以来西方却隐而不谈,甚至还要构造出古希腊等的技术源头,将之包装成欧洲原创技术?据此,不由让人思考:除此之外,西方还将多少中国技术包装成自己的原创发明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